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,他的诗歌流传千古,深受人们喜爱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虽然李白本人才华横溢,但他的子女却没有出现一个文人才。究其原因,或许是因为李白过于放纵自己的生活方式,而忽略了对家庭的教育,导致子女们无法继承父亲的文学天赋。李白的一生虽然辉煌,但最终却留下了遗憾。
三国有文学家曹操,然后其子曹丕、曹植都是诗人。北宋先有苏洵,后有其子苏轼、苏辙,“三苏”皆是大文豪。这样的例子,历史上还有不少。但是,唐代大诗人李白,闪耀着浪漫主义诗人的光辉,诗歌造诣颇深,可谓登峰造极,影响深远,传世赞叹。可是,李白的子女当中,却没有一个是诗人,或者说是文人,这不能不令人产生遗憾,并唏噓不已。
(李白)
李白的子女为何不善诗文?
我们知道,诗仙李白有三个孩子,即两子一女。其中一子一女是李白与原配夫人许氏所生,他们是李伯禽和李平阳。许氏是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,出身名门,李白与许氏的婚姻算是倒插门。另一子是他与东鲁一名女子所生,取名李颇黎。这三个孩子,在李白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,但是,仅是体现,却没有提到他们如何善诗文,或者哪怕读书如何刻苦之类的文字。李白一生写诗近万,留存至今的,也有三千余首。而他的子女,却不曾有任何的诗文留世,可见他们确实不善诗文,没有一个走的是文学的路。
李白诗名显赫,不仅能让贵妃捧砚,力士脱靴,很多与其交往的诗人,都受其影响,诗文进益匪浅,而他的子女却一点都没受到其熏陶吗?是李白不让子女从文,还是子女“孺子不可教矣”,生来就不是做文人的料?是李白狂傲,所以子女尊崇母训,刻意保持低调?还是李白以已之鉴,刻意不让子女从文?
(李白夫妇及孩子)
李白的诗歌流芳千古,但李白本人却不总是风光无限,他的一生伴随着漂泊和落魄。他曾经多次被捕入狱,也被流放过。当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的时候,他的两个孩子都放在东鲁,后遇朝廷赦免,李白回到江夏,只有大儿子李伯禽留在他身边。李白晚年生活窘迫,最后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。李伯禽作为他的长子,应该一直陪伴到李白去世,并且最后把李白安葬在安徽当涂的龙山。李伯禽在当涂过着布衣平凡的生活,勤于农务,育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,儿子年轻时效仿祖父李白,云游四方,不知所踪,两个女儿后来分别嫁予当地的农夫陈云和刘劝,过着平民的生活。李伯禽于792年死于当涂。
李白的女儿李平阳的结局,也有过明确的记载,那就是出嫁后不久就去世了,没有提到她的文气。李白的另一个儿子即李颇黎,在历史上则没有留下一点痕迹。这些子女,并无史载,李白在自己的诗文着墨寥寥,哪里还有其经略诗文的记述。一句话,李白的子女当中就没有一个文人。
(李白为杨贵妃写诗)
李白去世60年后,唐宣歙观察使范传将李白的墓从当涂的龙山迁到青山。据说大诗人谢灵运曾在当涂的青山读书,而谢灵运就是李白十分仰慕的人。范传正打听到李白后人的情况,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,即李伯禽的两个女儿。两女交上父亲李伯禽的手札,因为手札上面记载了李白的家世渊源,所以显得十分珍贵。“孙女搜於箱箧中,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,纸坏字缺,不能详备”。范传正敬仰李白,得知其孙女嫁给了乡间农夫之后,有些不忍。他对二女说,如果愿意的话,他可以牵线搭桥,将二人嫁给士族,虽然不是高门大户,但也比乡间农夫来的好。以现代人的眼光,这似乎有点缺德,但唐朝改嫁,对女人来说都不是问题,并不被人耻笑。二女坚守妇道,对范先生说:“夫妻之道命也,亦缘分也,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,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,生纵偷安,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?欲败其类,所不忍闻。”说得文乎,仅是说说而已,并非是才女之言。范传正听了此话,自然不好勉强。虽然不能使二人改嫁,但是他还是复井税免徭役,让二女的生活有所改善。
(安史之乱)
公元843年,文人裴敬来拜谒李白的时候,已经找不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了。据说她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来扫过墓,很可能都已经离开了人世。
应该说,李白一开始的婚姻还是不错的,他衣食无忧,吟诗作赋,游历四方,名声日隆,子女也颇知书达理,但是夫人许氏去世后,家境突变,李白开始走上颠沛流离的生活,仕途起伏,人际险恶,子女东奔西离,安逸的环境一去不复返。家境败落,居无定所,家不能成为家,子女何以为文?!
李白的子女不善诗文,还有一种说法。李白顾及文人仕途坎坷,受政治杯葛,难以善终,刻意不让子女从仕从文。李白的女儿和孙女都嫁给农夫,这也可见一斑。如果是这样,那真是应了一句古话:子不教,父之过矣。
(李白行游)
唐朝出了一个李白就已经够了,何况他的周围、前后,群星璀璨,汹涌澎湃,中华历史文化之幸矣。李白的子女不善诗文,何足惜兮!@头条历史@今日头条文化频道@头条读书会@美文#历史杂谈##媒体人周刊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