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究竟砸的是什么?-真相揭秘

据调查,历史上著名的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被众人称之为“态度坚决的正直者”。然而,最近的研究表明,司马光的形象可能需要重新审视。据称,司马光砸的并非是砖,而是主宰社会的权贵阶层。这一真相的揭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,让人们对司马光的历史贡献有了全新的认识。本文将揭秘司马光究竟砸的是什么,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影响。

马未都先生说,宋人根本烧不出大缸,“司马光砸缸”也没得砸,这是有道理的。

北宋时没有皮缸,只有瓦瓮。那个时候没那烧制技术,要到明代才烧制得出。

要真是皮缸,司马光还真未必砸得破。若是清代那种大龙缸,甭说司马光小孩搬块石头,就算成年人拿锤子都不容易顺利砸漏,正经得砸一阵子呢。所以很多“司马光砸缸”的配图的确是有毛病。比如我引用的这个雕塑,也不知道哪个外行弄的。

司马光究竟砸的是什么?-真相揭秘

瓦瓮,那就没问题。比如“请君入瓮”,个大,装个人是没问题的。瓮是口小肚大,所以小孩掉里边之后,在瓮腹里他抓不着什么。缸不一样,缸不是束口的,都是敞口的,掉里边之后好歹能见点亮,也比较容易抓住缸沿。

瓦瓮本身就很容易破,所以民间在使用的时候,都惯于把瓮埋一部分,比如说埋个三分之一甚至更多,土把瓮包裹住,瓮才不易破。比如读《水浒传》,武松醉打蒋门神,原文写“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,半截埋在地里”。《水浒传》描写的民俗都是比较严谨的,只可惜这里说的也是缸,可能是施耐庵说习惯了。

《司马光传》里说“一儿登瓮”,也是由于瓮被埋了一块,变矮了,所以深度足够淹死小孩子的大瓮正常来讲应该很高,但小孩子却轻易爬了上去还掉里头了。

而且,司马光砸的也不是瓮的中下部,砸的就是瓮边,虽然不是底部,但是水流出来也足够救孩子了。瓮底还在土里埋着呢。

退一万步讲,就算砸瓮的中下部,小孩倒是淹不死,水流急泻,孩子立即就会被水冲得撞上破口,当场被破片划得血肉模糊乱七八糟,那还救什么救,还不如淹死留个全尸呢。

顺便,很多文章说,司马光救的这个孩子,是上官崇光,富商之子——人家叫“上官尚光”,官员之子。别给人家改出身。上官尚光家为了感谢司马光,修了一座“感恩亭”。

但是,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并不好。

上官尚光后来也当官了,而且他是王安石那一党,跟司马光是对立的。司马光玩掉了王安石,上官尚光也跟着倒了霉。

司马光当年救了上官尚光一命,后来又差点把这条命要回去。两个人就这么掰了交情,没能传为友谊佳话,有点可惜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